機器換人”為企業帶來了什么?
2014年,隨著"東莞一號"文件及各項扶持政策的出臺,“機器換人”在珠三角的制造業重鎮——轟轟烈烈的開展起來,并迅速在全國掀起了一場“機器換人”的浪潮。提到“機器換人”,相信正在從事制造業的人們都不會對這個詞語感到陌生。隨著近年來勞動力價格的不斷攀升,中國制造業的"人口紅利"正在不斷消失。在浙江和江蘇的部分傳統制造企業于2012年底開始實施"機器換人"這一舉措后,國內一些企業亦紛紛效仿,都加大了引進智能化、自動化生產裝備的力度,以期盡快完成生產方式的轉型升級。
如今,“機器換人”的理念已經成為制造業企業發展中必不可少的考慮因素,那么這么多年過去了,“機器換人”到底為企業帶來了什么呢?
提升生產效率 節約人工成本
筆者認為,“機器換人”為制造業企業帶來的最大便利就是使企業生產效率大幅提升。據黃山市祁門新飛電子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胡文新介紹,他的公司在引進機器人之后,一臺機器每天可生產3萬只橋式整流器,等同于原來10個工人的工作量。
傳統制造業在產品生產過程中往往需要花費眾多的人力進行搬運和周轉,特別是使用機床加工的企業。以往的機床在加工工件的過程中,往往需要一臺機床配一個工人負責上下料,不僅加工效率低,而且容易出現工人操作不當導致機床受損或人員受傷。企業通過實施“機器換人”,不僅可以大幅提升生產效率,節省大量的人工成本和設備占用面積,還能減少工序間的物流時間及工件周轉中的二次碰傷。
前段時間筆者看到一篇文章,講的是海爾中央空調互聯工廠如何將“機器換人”應用到實際中。文中提到,在占地8.7萬平方米的工廠中,實際員工只有不到400人,并且這400人中的多半只是負責監督和檢查環節是否出現問題,并不負責產品的生產加工。據該工廠負責人楊偉欣介紹,工廠在建立之前,先利用3D仿真技術排除了169個干預項,確保每一道無人生產程序在實際作業中能夠正常運行。正是憑借著先優化工藝后再建工廠這一做法,使得該廠建成后運行至今,一臺設備也沒有移動過。
時間就是金錢,“機器換人”的實施不僅使企業的生產效率大幅提升,也讓企業的人工成本和生產周期大幅下降。
加快企業轉型 提高員工素質
隨著智能制造的浪潮來襲,傳統制造業要想不被市場所淘汰,企業進行轉型升級已是必然。筆者認為,“機器換人”的發展是漸進的,制造業中很多高勞動強度,低技術強度的工作會將首先被機器所替代,這也給了基層員工通過學習來加強自身的技能熟練度,提升自身素質從而避免被機器所取代的一個緩沖時間。
對于企業來說,加快轉型升級必然會使企業經歷一段時間的“陣痛”,也不可避免的會受到資金和人力等方面的制約。然而在筆者看來,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孟子說過“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個人在成大事之前都要經歷種種磨難,更何況是聚集了眾多人才于一體的企業呢?企業不僅要加速“機器換人”的步伐,也應順應時代的潮流,通過“機器換人”來打破自身發展所受到的阻礙,為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的轉變做出貢獻。
前段時間,網絡上關于“機器換人”的報道著實不少,其中有很多網友都提到“機器換人”使得越來越多的工人下崗這個問題。人類從刀耕火種社會發展至今,改變最大的就是工具的發展。科技不斷進步,人類所使用的工具也不斷增加,機器作為人類科技的產物,給人類帶來的應該是便利而不是煩惱。歷史上的棉農工人失業和工廠工人失業等事件在當時的社會上也曾引起人們的恐慌,清朝末年的著名官員曾國藩就反對修筑鐵路,理由是這會使大量的依靠趕馬車和江河水運等等討生活的百姓破產而衣食無著落。然而事實證明這些事件并沒有造成很大的社會問題,人們的生活是越來越好了。
總而言之,“機器換人”為企業帶來的終歸是利大于弊。在“機器換人”成為大勢所趨的情況下,制造業企業在這個風口浪尖上,應把握有利時機,主動謀求改變,讓“機器換人”成為企業發展的一把利劍,在中國制造的前進之路上劈波斬浪、勇往直前!